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上半年,多个省级市场监督部门发布的通告中,湖北、云南、安徽、河北等多地通报建筑防水材料抽检不合格名单,已有47批次产品省级抽检不合格。
细究通报,作假堪称触目惊心:省级抽检中仅2地全合格;知名企业、央企多次被抽检不合格;多个品牌复检仍不合格;大众高频使用的产品(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)出现多次不合格;不合格产品区域性集中,如山东寿光市。
有多险?假冒伪劣埋下隐患、造成浪费、扰乱市场
非标产品流入市场,用在各类重大工程、百姓家中,为建筑安全、民生福祉埋下隐患,“建筑未老防水先毁”的情况会层出不穷。
“举个简单的例子,为什么现在老旧小区改造,防水是主项,很大原因是上世纪国内建筑防水材料工艺、品质相对落后,导致渗漏、霉变成为建筑的安全隐患。”协会相关人士表示。
更有调研显示,防水屋面维修成本是初次修建时的3-4倍,地下堵漏成本能达到8-10倍,先期原材料不合格为后续修缮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。
如果任由假冒伪劣大行其道,最终损害行业的经营环境,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市场怪象,坚守品质的企业生存空间被压榨,势必为整个中国防水行业发展蒙上阴影。
为何乱?成本低、无处罚、难追责滋生问题产品
造假成本低、造假处罚力度弱、追责机制缺失,是行业非标产品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。
实际上,防水行业假冒伪劣现象一直存在,只是在行业波峰期相对收敛,一旦市场压力大,部分企业甚至一些知名企业,为了短期账面收入,不惜偷工减料降成本,带头生产非标产品。
更为重要的是,行业协会对假冒伪劣行为缺少“严刑峻法”,缺少完整的负面预警发布,选择性关注政府监管部门的通报,双标对待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假冒伪劣行为,甚至默许大企业带头搞假冒伪劣,加剧了市场秩序的混乱。
现场一家防水企业工作人员表示:“去年以来行业竞争非常明显,不少企业只看成本不看质量,恶意进行低价竞争,如果纵容大企业这么做,我们这些中小企业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。”
此外,假冒伪劣仅局限于监管部门的通报,问题产品流向难以追踪、非标品的问题爆发存在滞后性、假冒伪劣品如被使用很难召回、客户难追责也在客观上助推了行业的造假风气。